Swipe to the left

世界调音台设计大师 - 路普·尼夫先生专访

打印
By hdtvman 2018年4月13日 1002 Views No comments
世界调音台设计大师 - 路普·尼夫先生专访

作为名影视声音工作者,无论是搞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录音),主要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参考点“。”参考点“这个词的来源,就出自1995年对尼夫先生的采访。因此我想把此文作为给影视工业网的篇博文,这就是我想建立的参考点。

图1 尼夫先生(左)和笔者

1995年5月11日,由台湾福茂公司和北京平平科技公司假座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次有历史意义的专业音频技术交流会。本人有幸应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和平平科技的邀请,专程赴京参加交流。东道主还特意为我安排时间同今次交流会的两位世界大师的外方主讲 - 路普·尼夫(Rupert Neve)先生和安迪·孟罗(Andy Munro) 先生会谈。因此,“世界广播电视”和“音响世界”杂志的老编都希望我对此作报导(当然各自侧重不同)。我不是职业记者,因此没有什么戏剧性的问答。我只是以个普通音频技术人员和音响爱好者的身份,带着我们行内人士常有的疑问,同被访者作些请教和探讨。这里我将今次对尼夫先生的专访中有关专业领域的对话写成本文,供本刊读者共享。众所周知,英国的尼夫(NEVE)调音台向以优异卓绝的音质而闻名于世,凡是以音质为追求目标的制作单位,无论是录音公司、广播台、电视台、还是电影制片厂,主调音台的选择总是NEVE。七十至八十年代,NEVE几乎独霸高调音台的天下。今次来京的尼夫先生正是NEVE公司的鼻祖。在将他的NEVE公司转让之后,尼夫先生开始他独立设计人的生涯。他给欧美很多名厂设计音频设备,尤其是调音台和均衡器。英国AMEK公司特请他设计该公司台高调音台即AMEK 9098,使AMEK 也跻入超调音台制造公司的行列(即NEVE、SSL 和AMEK)。

10日下午,尼夫先生抵达北京后,稍事休息,就在其下榻的宾馆接受了我的访问。

程:尼夫先生,您好! 我从1971年开始设计和制造电影后期用各种调音台,早听说NEVE是世界的调音台。我次见到NEVE调音台,是1984年在位于香港岛的CROWN录音公司。印象深刻的是电动推子,即调音台在自动控制时,不用电压控制放大器(即所谓的VCA),而是被操纵的推子可以直观地看到它在移动和所处的位置。但当初您为什么要采用电动推子这种形式呢?

尼夫:正如您所看到的那样,每只推子都好像有无形的手在控制它。这是许多有经 验的录音师提出的要求。录音师与推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当调音台根据录音师预演时的调控位置来程序控制时,录音师习惯性地边监听,边看着有关通路的推子。如果切正常,才能放心。而VCA在实现这控制时,推子是处于任意位置的,使录音师比较茫然。另外个因素是,推子是调音台音频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对所选的元器件十分苛刻,像推子这样音质要求很高,又必须非常耐用的关键部件,用控制电路来代替是不理想的。

当初大的难题是用什么办法来实现推子的精密运动控制。我向工程师们提出这个要求时,有位自告奋勇要用气动控制,因为他的亲戚开气动设备厂。要是这个设想成功, 推子在运动时就会嗤嗤作响并冒出蒸汽(大笑)。后来有家英国专业推子工厂承担了开发工作,花了大约两年时间,终于送来了电机驱动的样品。试用结果满意,很快就扩大电动推子的生产。

接着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来控制。当时还没有微电脑(Micro Computer,或称微型电子计算机),台电脑要占几间房。后来发展到用温氏(温彻斯特)盘作存储,但体积大且速度慢。尽管有很多问题,但我觉得电脑是控制技术的方向,因此仍下了很大功夫去研究它在调音台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当然不时有这样的念头:是不是在技术上走得太快了?录音师是否能接受?我把样机送到录音公司,请录音师试用。早上十点送去的,几小时以后,他还在研究,忙到茶不思饭不想。终于在晚上八点左右,他满面笑容地从棚子里出来对我说,这真是个了不起的创作工具,你根本不用担心,它什么都能做。

程:这段故事我们还从来没听说过。业内人士都称您为世界调音台设计大师,十分 擅长现代调音台设计。过去设计和生产了像NEVE这样的优秀产品,现在又帮AMEK公司。该公司以前也生产了几种有定知名度的产品。我想知道,AMEK哪些型号的产品是您设计的?比如MOZART、SCORPION或MATCHLESS等。

尼夫:不不,MOZART台子上,只有RN(Rupert Neve)模件是我设计的。另外,我设计了称为MEDICI的均衡器。它是质量奇高、价格奇贵的均衡器(笑)。然后,设计了9098台子, SYSTEM 9098均衡器和RCMA(遥控话筒放大器)等。不久将推出新的压缩/扩张器,它是以我的旧型号设计为基础加以革新,使之性能大大提高,即更小的失真、更低的噪声。另外两种规模稍小、价格也稍低的多轨录音调音台9068也即将在今年十月于纽约AES展上面世。 还有什么呢?反正设计的东西很多,还有很多东西要设计(笑)。

程:您设计了这么多的产品型号。那么,请问您在设计的时候,是以声音质量,即人耳听到的音乐性为考虑,还是以采用先进技术为考虑?比如,人们认为NEVE更音乐性点,而SSL则更技术性点。是不是这样?

尼夫:许多年以前,我设计的是电子管的混音设备。当晶体管出现时,客户向我打听它会发出什么声,我说不知道。于是,我大胆地试用了这新种事物。电路形式仍采用同电子管样的单边电路,声音很好。推挽电路有很显著的交越失真,而单边电路没有这种失真。 因此,廿多年来,我直采用单边晶体管放大器。

自1975年我把公司出售以后,仍然继续搞设计。1977年左右,我接触到IC(集成电路)。 它更方便、价廉和小型。由于台子越来越复杂,因此需要的电子电路也越来越2多,你不可能再用体积大的晶体管、大块电路板什么的。在用IC起初,电路性能很好,就是说声音很好。后来出现了双电路、甚至四电路IC,性能就不那么好,就是音乐性差了。我追求声音好,所以还是用回老的单边电路,为此还开发了滑动偏置单边放大器。它始终工作在单边范围内。

程:那么您现在仍然用的是单边电路。(尼夫插:单边电路技术。)是用晶体管还是其它器件?

尼夫:是晶体管和IC混合的。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和录音师及发烧朋友的意见,电路形式是影响声音的主要原因。无论是用电子管、晶体管还是IC,只要是单边电路,声音就没什么差别。关键是过去十几年出了不少音质低劣的设备,人们认为是器件问题。于是出现复古思潮,以为回到原始的状态好。放大器开始是电子管的,于是客户向生产厂要求定做电子管放大器。工厂当然口答应,要赚钱么,客户要什么都得做,还得说是好主意(笑)。

图2 笔者采访中

程:现在人们关心的热门问题是数字化。都说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像CD啦、DAT啦,现在还有DAW(数字音频工作站),好像什么都是数字设备似的。而调音台却没有多少是数字化的。为什么?

尼夫:这是个重要的话题。现在大家所采用的所谓数字化标准是当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和荷兰飞利浦(PHILLIPS)公司合作搞的激光唱片(CD)标准,这是家用(消费者用)电器的标准。从来就没有人说这是专业音频的数字化标准。由于CD市场的不断扩大、推销工作的成功,价格越来越低。很多音乐制作人投入到CD的制作,甚至把很好的LP(密纹唱片)母版再版成CD,供所谓发烧友使用。因为LP在使用中有很多麻烦问题,不如CD那么小型、寻曲方便、又不易损坏。CD市场下子就扩展开来。很多人以为专业人士用了就是专业标准,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个标准有致命的问题,即:量化噪声和截止频响。量化噪声也就是量化失真。这种失真同推挽电路的交越失真非常相似。交越失真是这样造成的:推挽的两只器件轮流放大信号,就像用开关通断电路,在开关时产生火花噪声。这样通断产生的附加成分同信号本身无关,即不是音乐信号的谐波成份。你可以听到它,即使比信号的杂音低35个分贝,仍然可听出。其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很多机构都在探索中,不知中国是否有人在研究这个问题。截止频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象,用44100赫芝采样,频响不到20千赫;用48000赫芝采样,频响不22千赫。这频响截住了声音中有效的高频成分,附加了折混效应带来的噪声,却截不住20千赫以上的开关噪声。

现行的数字化按每秒钟通断44100次或48000次来产生噪声。你可以做这样的实验:从 CD或DAT的模拟输出端给台广播的模拟开盘机录段音乐,然后用这台开盘机在剪接(EDIT)方式下还放。用手慢慢移动磁带时,你就可以清楚地听到锲咔锲咔的噪声。(程插:会不会是D/A转换器的问题?)不,这是数字采样频率的开关噪声,在非常慢的速度下,就听得出来。(程插:真是如此?我回去定要做做这个实验)。这种在20千赫以上的频率,尽管很小,而且是耳朵听不见的,但明显影响人们对20千赫以下可听域内容的感受。人类听觉系统的这种机能,在理论上尚无准确解释。许多先进的科学家长期致力于这现象的研究,并取得定的结果。

我经历过这样件事。大概是1977年,我刚送台NEVE台子到AIR录音公司,以“金耳朵”著称的录音师Geoff Emerick 先生打电话给我,指出这台子的48路中有三个通路声音不妥,味道听起来不对劲。我派好的工程师,用仪器路路检查,指标都是合格的,即频响直到20千赫仍是平直的。可是Emerick仍坚持说有问题。后偶然用了高频仪器测量,才发现出问题的通路频率响应在54千赫有 3分贝的提升,原因是这几路变压器终端匹配不正确。这就是干扰Emerick先生听觉的根源(程插:这是感觉出来的)。是的,您说的绝对正确,那是种刺激大脑的感觉,而不是靠人类的听觉系统听出来的。

当然,大多数音频设备的响应到20千赫以上就急剧衰减。当前的研究表明,如果设备频响平滑地扩展至100千赫,声音质量就丰富、温暖,给人以满意和快乐的感受。相反,如果在20千赫以上存在谐振、噪音或失真,如开关噪声、数字采样噪声等。则产生负面的效果,使人感到讨厌和烦躁。日本家研究机构(大众媒介教育学院)对这种情况下的人类脑电波作了分析,并出示有关波形的照片。分析表明,人类对20千赫以上的频率成分有敏锐的反应,如舒畅、满意、愉快等积反应和紧张、不满、厌烦等消反应。

现在的数字标准是家用电器的水平,做原始音乐的录音不是很合适的。但新闻制作、广告音乐、快速剪接等“快餐”音频制作则十分理想。出现这种“快餐”技术后,音乐家明显变懒。他们不再像五十年代那样严谨演奏。因为当时没有数字剪接,稍有差错就得从头来。同时录音师也十分严格,因为你出错就要让乐队重新演奏。也许因为你的错误,就丢了饭碗。现在的这些“快餐”工具,可以按精确到个采样来修改或剪接。演错了,把好的留下,只把错的重奏就够了。甚至从好的段落中剪个音符过来都能做到。所以,你听的CD唱片,可能不是音乐家演奏的,而是录音师再造的。这种便宜、快速、高效,但质量不高。以我之见,未来的数字标准应是1比特、上兆赫或更高的采样频率。这样才可能同现在的模拟技术相比。我做的台子频响可达100千赫、噪声低达127分贝,目前数字台子还做不到。日本人正在研制700千赫、800千赫、甚至3.5兆赫采样频率技术,并显示其样机和录制的样板。这种研究工作不仅有理论价值,它的成功将会引起新的真正数字化革命,给人们带来丰富的果实。我们为什么总是让日本人独享呢?

程:以我的看法,专业上应用现在的数字化标准是因为模拟录音媒介的动态成为音频链的瓶颈问题。所以先在录音机上被采用,如DASH、PD和DAT等。而模拟调音台实现负120分贝以上的动态和几十千赫、甚至上百千赫的频响也不是难题。(尼夫插:是的,非常正确!)。为什么我提这个问题,因为我国是新开放的发展中,国外什么商品都想挤入大陆市场。我担心化了冤枉钱,买来的却是没有前途的技术。怎样选择才是正确的?

尼夫:作选择先就要建立自己的参考点(A POINT OF REFERENCE)。这个参考点是人类生来俱有的。因为,原始人类被造物主创造出来后(笔者注:由于他的亲身生活经历,尼夫先生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因此有其坚定不移的世界观。这在他的生活态度、设计思想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处处体现出来),就在大自然险恶的环境中求生,要用眼看、鼻闻和耳听。人的耳朵不是为听音乐才长出来的,而是它听到异样的声音时立刻使人警觉,作好防御或逃生的准备。为了求生存,人耳是非常敏感的器官。随着现代发声器材日益泛滥,有的里,年轻代可能出世听的就是合成器、MIDI、数字机器、和电声系统发出的非自然声音。因此他们的参考点就被破坏,在他们被洗过脑的脑海中形成新的、不是人类自生的参考点。他们以非自然声音为参考点,这是十分可怕的。因为这将影响他们对真正好声音的判断,把好的说成坏,把坏的说成好。参考点可以被破坏当然也可以培养。些专业音频工程师,特意去听声学的乐队演奏,以专门训练自己的耳朵。结果,他们的参考点能帮助判别出像我上面所说的“金耳朵” Geoff Emerick录音师那样,听出54千赫有3分贝提升而产生的毛病。因为这声音同他脑中的参考点比较是不协调的。现在,商业因素的压力太大,使得些录音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参考点,屈从了非自然的声音,还要硬把坏的说是好声音。所以,我们要自觉学习人类自身应有的参考点。我不知道中国大学的情况,先进很注意对学生听觉功能的保护和训练。如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设有专门培养学生建立真正自然参考点的课程,也就是听力训练。经过这种训练的毕业生,很明显对判断声音的质量有强的能力。我测验他们时,他们都能正确指出哪是对哪是错。就是说,他们建立了正确的参考点。

参考点不仅对音频有效。像画家或美术设计师,这些都是很个性化的,都有他们自己的参考点。然而些大公司把艺术制品生产成商品,失去了艺术原有的个性。例如,我设计的NEVE调音台(笔者注:不是NEVE牌子的台子都是尼夫先生设计的),都有我的个性。不管是否牌子是NEVE,人们眼就可认出,哪些是我设计的。因为这是按我在这方面的参考点设计的。有些事物之间不是好和坏的区别,而是有不同、有个性。就像您提到的SSL, 我认为它的声音不算差。SSL有好的工程师,但人人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才能在于系统组织,而我的才能在于声音。这就是事物的不同点。

图3 笔者与尼夫先生告别前合影

程:下面的问题可能同模拟技术没有直接联系。如今花样繁多的声音压缩系统,什么MUSICAM之类纷纷出笼。您对此有何见解?*

尼夫:我不是数字技术工程师,但可以说,这些压缩技术的作用是节省记录空间,或省钱和省时间。例如用于新闻、信息和电话通讯等场合,但不适用于音乐。

程:如今,DAB数字音频广播正在试行中。可能采用MUSICAM之类的压缩系统,要损失不少声音数据内容。我认为,丢失数据达四分之三、五分之四或七分之六,就是损失了声音质量。但竟然有人声称,经过压缩的声音不逊色于原始声音。我不这么认为。

尼夫:您完全正确。人们现在追求舒适,安于现状,往往被经济利益蒙住了眼睛(程插:是蒙住了耳朵)。事实上,技术发展就像登山,人们往往爬上了个山峰就说到了顶。其实不远就有比它更高的山峰。这也是参考点的问题,无论是判断声音质量,还是决定买设备,你先要确定参考点。你的参考点选错了,当然也会引进没前途的设备。商业利益、商人、广告、宣传媒介很容易影响你的参考点。举个例子,有两个人同从伦敦驾车去普次茅斯(英国的个城市)。个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到普次茅斯,于是他就开到了。而另个开出不远就听人家说他的汽车不好,于是开始换车,从这个牌子换到那个牌子,他的目的已不是驾车去普次茅斯,而变成为开车而开车了。这就是参考点的变化。数字化技术目前并不成熟,如果盲目引进,旦真专业标准定下来,例如几兆赫采样频率和1比特流等,可以使音频频响为100千赫时,你们又怎么办?我是个比较“模拟”的人,但并不反对数字化。只是我要的数字化,必须比现在的模拟技术好。“快餐”不能代替“正餐”,千万不要把“快餐”当“正餐”来吃,把目前的过渡技术当作永远。

程:请教个问题,您认为未来的调音台需求应该是怎样的?

尼夫:我认为大型调音台的需求慢慢会减小。十年前,大台子像NEVE、SSL之类,每年售出约30台。现在NEVE公司卖掉了,我不知道SSL销售如何,AMEK的9098大概有2、3台的定单。这不要紧,许多大型广播机构仍要很多调音台,如加拿大的CBC广播公司等。近年来个人的家庭录音室越来越多,主要是用合成器、MIDI,当然是“数字”化的和些简单的音响器材。然而,消亡得也很快。因为制作质量不好,同时也因竞争激烈。其中赚不到钱的就只好收摊;赚到钱的看到事情的严重性,把提高声音质量为宗旨,购入高质量的调音台。如AMEK8268和9068等中小型台子。为改进质量,也必须添置些优质EQ(均衡器)和话筒放大器。我看未来录音棚化大钱买设备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商业利益不大。而大型广播系统有可能买大型设备,同样是因为商业利益的缘故(笑)。所以,我想人们会追求路数少、质量高、有遥控话筒放大器(笔者注:话筒放大器般都在台子上部,录音师要伸长了手去调整,很不方便。)和有单独监听、但成本低的调音台。这是我未来设计的方向。

程:您上面说大的广播公司买大型优质调音台,我不大明白。录音公司是靠制作音乐母带和出版唱片,现在是CD片,来赚钱回收成本。我想广播台买这种台子不是做播出用的吧?

尼夫:广播公司,如加拿大的CBC公司的确用来做直播。虽然广播的指标是有限的,但作为音频链的关,就是话筒和台子。要好的话筒、好的话筒放大器、好的调音台。因为在音频链中,好的信号从头传到尾,坏的信号也从头传到尾。如果进来的信号经过台子变坏了,后面无法补救。这像拍照样,旦底片拍坏,在暗房中怎么也处理不好的。原始信号录坏了,后期用什么办法也修不好的,尽管现在有各种编辑机、效果器、均衡器、压缩器等等,也无济于事。前面是好的,即使后面用现在的数字设备也没关系,因为原始信号是好的。

程:中国十几年前就引进了NEVE台子和SSL台子,化了很多钱。但成本是否回收就不清楚了。据了解,因为低质制品泛滥和盗版猖獗,使得我国的好台子无法发挥作用。

尼夫:我参观了几个录音棚,你们有很好的录音设备、甚至很贵的数字设备、很好的棚子和很好的录音师。为什么把事情都留给日本人去做?为什么不邀请名交响乐团、名指挥家来演出和录音,而要搞非法的,令全世界反感的翻版活动呢?这对中国的形象有严重的损害。

程:非常感谢您给我这样难得的机会,使我能听到您英明的见解和给予的中肯意见。但您还要准备明天的讲话,我的同行们正期待和欢迎您明天的精彩演讲。

尼夫:谢谢!那是我的荣幸。请允许我说明下,我的许多观点不知道能否被人理解,然而很清楚,您是理解的,我十分高兴。

程:再次表示感谢!明天再见!

本次访问因时间和尼夫先生身体关系,就到此结束了。第二天演讲完后,我请尼夫先生给我们的读者写几句话,尼夫先生稍微思考了下,写了以下的题词。

路普·尼夫先生于1995年5月11日在北京的题词


图4 尼夫先生题词原件

Greetings to my fellow professional engineers in China.

During 55 years I have found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find

out about motivation - why we do things - than just what we do.

I have been speaking today about A POINT OF REFERENCE
which means not only that you must build upon your experience of real music - not
reproduced music - so that your POINT OF REFERENCE has value in your profession
but in the same way you will be able to exercise your talent for creating
beauty - music, engineering or any other creative process, because you are, in
turn, creating in the image of the Creator, God, who created you.

Rupert Neve

大意如下:

各位中国音频专业人士,你们好!

在55年的生活经历中,我发现:找出我们为什么做事的动机比起只是做什么事要重要得多。

今天我讲的是“参考点”,它不仅意味着你必须在脑海中建立你对真正音乐(而不是重现的音乐)的感受,这样你的“参考点”在你的专业中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同样有了这种感受你就能行使你的才智去创造美的事物,如音乐、技术或其它创作过程。因为轮到你来以造物主(上帝)的形象创造事物。

<签字>

路普·尼夫

【全文完】

后记

我选择这篇采访作为在《影视工业网》的篇文章,其原因是,虽然采访尼夫已经过去快20年,但是影视声音的问题仍然存在,而很多是跟“参考点”是否建立、建立得是否正确有很大关系。希望读过的朋友也重读这篇专访,再次深思自己的“参考点”何在?我想“参考点”只是A POINT OF REFERENCE的种翻译,其实“基准点”,甚至“立足点”也都是都可以采用的。本人英文水平有限,如果有更恰当的翻译,也希望指正或补充。谢谢!



Posted in: Study Case